第七章(1/7)

婆婆最近心看上去不错,尽管她知道债务的事,也分担着来自家庭大部分的劳动负担。但总得从生活中自己寻找那些正能量的事,来调剂自己的心态,哪怕再微不足道。一个乐观的,才能勇挑重担,尤其是。李秀玲的婆婆就是这样一个。她出身农村,三十年前经亲戚介绍,认识了李秀玲未曾谋面的公公——一个老实的工,城市户。那个年代,城市户和农村户简直就是天壤之别,城里有粮本,每月的工资里有钱还有粮票,偶尔也有布票或者其它什么票。粗粮和细粮都规定好了供应量,其它生活用品也能得到保障。虽然不多,但那是实打实着的国家发放。而农村,就是靠天吃饭,无数一辈子守着的,只有旱涝凭天的土地,还是有限的面积,还得公粮。中国,尤其是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,对没有粮食简直就是恐惧到了骨子里。这种恐惧影响了至少两代,对于粮食的态度。更不要说城市里有楼房,有自来水,有抽水马桶和各种让农村羡慕并弄不懂用途的公共设施。环境的差异使得的素质也截然不同。尽管十年浩劫摧毁了城市一代的素质和文明,但大环境在那摆着呢,而且底子也没烂彻底。改革开放初期,涌城市的农民工闹了很多无知的笑话,根本原因正是因此。因此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,大部分地区的农村,还是以闺能嫁给城里为最大的吹嘘资本。当然,直到现在,也少有城市嫁去农村的例子。那些拆迁户娶媳自然不在此列,他们的户也是城市的了。因此城里生活的优越,是在国民心中根蒂固的。嫁汉嫁汉,穿衣吃饭,这就是幸福。

李秀玲的婆婆当年就是幸福的一份子。然而好事多磨,婚是结了,户却落不上。本来按照国家规定,她嫁过来,就应该落城市户,但到了派出所、街道以及别的什么需要盖章的单位,就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。通常来说,“找”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。直到今天,在东北地区想办任何正规的,或是亟待解决的事,绝大多数的第一反应也是“不行就找找吧”。找的,自然是有实权的,或者能帮忙说得上话的。你在办公室里和这些说什么,他们总是一副根本听不进去的神。而当你“找了”,往往解决问题的,也就是他们的一两句话而已。做手术要找,经商要找,孩子安排工作要找,落户也是。当然,不能白找,凭什么别都办不了,心里都没底,就你能?就你心里有底?送礼自然是不可避免的。九十年代之前大多是紧俏物资,或者高档礼品,九十年代后,就逐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地址发布邮箱:dybzba@gmail.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